自卑感,是一種感覺
自卑感來源于“比較”,無論是有意識的,還是無意識的。它可能是在與外界的人比對時,產生的一種“比不上”或“比較弱”的感受,也可能是在與自己的理想標準對比中,感受到的“無法實現”或“能力不足”。
這種比不上或能力不足,可能威脅到我們所認為的、自己存在的價值。許多人還會將這種自卑感壓抑到潛意識的層面。
同時,這種“比不上”的感覺,也驅使著個體做出一系列行為,來補償它所帶來的脆弱和羞恥感。
不同的人在面對自卑時的補償行為有所不同。有些人會通過加倍努力來證明自己,哪怕取得小小的收獲也是對這種脆弱和羞恥的抵御。而另一些人則選擇以回避他人的方式來逃避自卑感,他們認為,只要不與他人往來、并把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,就能夠避免“比較”的場景,也就不會產生自卑了。
這就導致前者更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,自卑感對于他們而言更像是一種內在動力;而后者就有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孤僻不合群的人,自卑感讓他們變得更自私、更自我為中心。同時,后者也更容易成為那些有自卑情結的人。
一定程度的自卑感,每個人都體驗過,而且也是正常且健康的。但自卑情結卻往往是不健康的。而自卑情結,在文章的一開始就和大家講到過。
1.什么是原生自卑?
原生自卑產生于兒童時期,是人們在面對外在環境時體會到的不足感。這種不足感可能因為個體生長發育速度落后于同齡人、生于貧困家庭、或者不當的家庭教育等等。
其中,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見原因。不當的家庭教育可能使個體在童年時經常感受到無助、始終認為自己比別人弱小/愚笨,或覺得自己只能依賴別人等等,這些都是個體最初自卑感的來源。
例如,父母不斷強調孩子的缺點、所犯的錯誤,或恐嚇孩子說“別人都能把書念得這么好,你為什么不行?念不好書長大了有什么用?還不是就是混吃等死?”長期處于這樣的家庭教養中,會讓孩子始終認為自己比不上其他人,從而產生最初的、根深蒂固的自卑感。
2.什么是次生自卑?
次生自卑是指,產生于個體成年時期的自卑感。即當成年后的個體發現,自己沒有能力實現自己虛構的目標或內心的標準時,所感到的自卑。
引發次生自卑的事,可能是失敗的求職、不理想的學習成績等等。
·次生自卑會迫使人們回到原生自卑找尋原因。
次生自卑會喚起人們心中的恐懼、羞恥、脆弱(這些與原生自卑緊密相連的感受)和對原生自卑的記憶。那些有著原生自卑的人,在面對次生自卑時,會傾向于認為因為自己很無助,自己更弱,或自己總是需要依賴別人,才讓自己沒有能力去實現心中的理想。
成年后發生的事,仿佛是幼年時自卑的佐證。他們很難相信失敗只是一時的。
3、自卑情結可能有哪些表現?
陷入自卑情結的人會有許多不同的表現,以下是一些,有著自卑情結的個體可能有的一種或多種表現:
1. 做事害羞、膽怯、猶豫不決,甚至無法承擔任何責任,因為他們不確定自己能否勝任,這種自我懷疑也讓他們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。
2. 從社交圈消失,拒絕與他人往來。因為他們認為,就是因為跟他人比較才會使自己陷入自卑的困擾,如果脫離社交,自己就可以避免受到自卑的困擾了。
3. 與前一種人相反,有些有自卑情結的人會需要通過持續尋求他人關注,來獲得自我價值的肯定。長期的自卑和低自尊,使得他們沒有辦法肯定自己的價值,只能依賴外界的關注來對獲得自我價值的肯定。
4. 非常爭強好勝,攻擊性強。他們希望通過表現得強大來彌補內心的自卑感,這也被看做是一種個體希望打破循環做所的補償式努力。
如果你有自卑情結,或覺得自己是個偽裝自負的自卑者,該怎么辦?
1.找到自卑積極的一面
要知道,自卑對人的影響并不是“非黑即白”的,自卑也有積極的一面,比如能夠給我們一些努力的動力。
2.區分來看待自卑
如果你覺得自己有一些原生自卑,你需要更好地理解,過去對你造成了怎樣的影響。你需要經常提醒自己,你對自己的評價可能是過低的。你也需要不斷告訴自己,你現在遭遇的挫折并不是因為你小時候體會到的那種,自己不如人的感覺,而只是一個單獨的可被處理的現實事件。
需要認識到,你的環境已經和過去不同了,你可以、也有機會重新獲得一個對自己的評價,但必須從不斷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小評價開始積累。把惡性循環變成良性循環。
3.找到自卑的緩沖器
朋友或親密的愛人都可以給我們一些積極正面的鼓勵,提醒我們關注自己的優點。這些對于有自卑情結的人而言,都是對他們努力改變的一種肯定和正向強化。